提纲:(三部分)
一、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引进与发展
二、中国大陆(1995~2013)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求与规划
三、借鉴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展望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
一、清末民初职业教育的引进与发展
(一)清末实业教育的引入与实业学堂的萌芽
在清末,实业主要是指农、工、商、矿等经济建设事业,也包括铁路、蚕桑、森林、水产、医药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事业。而为发展这些实用所兴办的学校即称为实业学堂。作为职业教育渊源的实业教育源自英语的“industrial education”,即“工业教育”,经日本转译为“实业教育”。在近代中国,实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概念引入,到概况介绍,再到实业学堂萌芽的艰难过程。
1、清末实业教育引入的途径与主要人物
①传教士对西方实业教育的推介。代表人物有德国传教士花之安(Ernest Faber,1839~1899),《自西徂东》(Civilization,china and christian,文明,中国与基督教),连载于1879.10?1883.12的《万国公报》,1884年在香港正式出版,在这部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产生重要影响的著作中,于“辨明技艺工作”章中详尽地介绍西方国家的实业学校??“技艺院”。此外,还有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1845~1919)的《新学八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Martin,1827~1916)的《西学考略》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欧美国家学制作了介绍。
②早期驻外公使对西方实业教育的推介。
清朝正式派出驻外公使始于1867年,介绍实业教育最突出的为驻日公使及其官员。如何如璋公使对日本实业教育作了详尽的介绍;黄遵宪的《日本通志》(1895年出版,五十万字),它全面介绍日本的历史与现状,重点探讨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所实行的各种制度,其中全面深刻地阐述日本以欧美国家教育为蓝本的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轨迹,成为当时国人了解日本教育发展状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③早期改良派和维新派对西方实业教育的介绍。
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冯桂芬、郑观应、容闳等;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2、实业学堂的萌芽
①最早的实业学堂由传教士创办。1850年北长老会在上海设立清心实业学校;1891年和1895年,在苏州分别设立苏州医学校和苏州护士职业学校;1900年在上海设立青年会商业夜校、青年会商业中学。
②1896年,江西绅士蔡金台创办江西高安蚕桑学堂,这是中国人办的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实业学堂。1897年,杭州蚕学馆创办,这也是当时曾产生较大影响的一所实业学堂。
(二)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的引入与确立
1、罗振玉赴日考察学务与实业教育对“癸卯学制”的制定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罗振玉(1866~1940),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活动家。他创办学农社、东方学社,创办《农学报》、《教育世界》,在当时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其《扶桑两月记》更是对“癸卯学制”制定起到了重要参考作用。
2、参照日本学制制定“癸卯学制”颁行全国
《奏定学堂章程》在1904年1月13日颁布,当时为农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颁布全国施行的第一个学制,对清末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癸卯学制”将实业学堂视作“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的“富国裕民之本”,其中有关实业教育的章程达7项之多,对实业学堂的类别、设科、教学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确立了实业教育体系的独立地位。
(三)清末实业教育的艰难发展
1、实业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
1905年9月,科举制度被废除,学堂再次大兴,建立新的三级教育行政机构已势在必行。12月6日,清廷谕令设立学部,管理全国教育学艺事务,内置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五司,其“实业司”专管实业教育事务,省级学部随即形成。由此,全国的实业教育走上了相对组织化和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对实业教育的管理明显加强,实业学堂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实业学堂的发展与管理
至1909年全国除西藏与台湾外,各省都设立了实业学堂。当年的统计全国实业学堂254所,在校学生16649人,公立学堂占绝大数,也有私立学堂。在私立实业学堂中,张謇所创建的实业学堂是一个典型代表,起到了示范作用。
实业教育虽有进步,但由于清朝晚末“库储一贫如洗”,其发展之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学科不备、设备不周、教师水平低下、人员不足诸多问题存在。然而,这还是为民初实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四)民国初期的实业教育改革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伴随着政体的嬗变,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教育改革措施的实行,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激荡,实业救国思想的突显,在民国初年,为改变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实际状况,黄炎培极力倡导实用主义教育,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此后,随着职业教育的引入,及对职业教育的初步认识、探讨,“东方教育辞典向所末载”的职业教育,终于在中国萌生与发展。
1、向美国学习,职业教育成体系地引入中国。
①以黄炎培为代表的宣传与推介美国职业教育的活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界。
1915年4月,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张振勋为团长的20人游美实业团赴美考察,黄炎培受聘担任记者随行,调查美国教育。实际考察时间2个月,共参观学校52所(其中中学校19所、小学校12所、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各6所,大学校4所、蒙养园2所、其他学校3所)。他深感“美国教育之发达,较之中国实不可以道理计,而其尤注重者为职业教育”(黄炎培,《调查美国教育报告》),而且美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联络、互相依赖、互相调剂已达相当之程度,职业工人社会与经济地位之高给黄炎培留下深刻印象。
回国后,黄炎培在短期内多次在有关学校或有关机构公开演讲,宣传、介绍美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的发达状况,并将其整理成文,刊登在当时重要的教育刊物上(如《教育杂志》、《教育研究》),还在最短时间内将他这次美国之行整理成《新大陆之教育》,由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出版。在黄炎培的演讲文稿和著作中,他盛赞美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介绍美国职业教育的盛况,引入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方法,探索职业教育的理论,并通过中美教育的差异与比较分析,说明在中国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与可行性。
区分了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不同特点,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新大陆之教育》中,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惟实业教育,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而职业教育,则专重实习,纯为生活起见。实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其一部分主用思想,而职业教育所养成之人物,则完全主用艺术。盖自欧洲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乃有所谓实业教育,至晚近实业益发达,而生计问题亦日趋急迫,于是复有所谓职业教育。……是故职业教育者,在学说上为后起之名词,在社会上为切要之问题,而在教育上实为最新最良之制度也。”(黄炎培,《新大陆之教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第5~6页)
②留美学生、杜威、孟禄来华对美国职业教育及其制度的引介与倡导。
A.晚清“庚子赔款”留美学生相继回国引介美国职业教育。其代表有汪懋祖的《美国教育彻览》(1922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九章,美国教育进化考,现行学制系统,教育行政制度,教师及师范教育,师范实习教授之组织及其行政,公民教育,职业教育,乡村教育和健康教育。“职业教育”一章中,就美国“职业学校之设施”(分农业、工业、商业、家政教育说明其设备、课程等情况)、“职业指导”、“职业教师问题”、“补习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此著为当时叙述美国教育状况最详密的名著。
B.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饮誉世界的著名教育家。1919年4月至1921年7月,杜威应邀来华讲学。他极力宣传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并在他的中国学生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人的宣传、推动下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改革的指针。杜威对职业教育没有专著,但却有相当的研究。1920年5月29、30日,杜威在中国职业教育社讲演《职业教育之精义》、《职业教育与劳动问题》;6月2日,在沪江大学讲演《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关系》。在这些演讲中,杜威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含义、实施方法等,均进行了说明。
C.孟禄(Paul Monroe,1869~1947),美国教育家,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中等教育专家,1914年出版《中等教育原理》对职业教育有专论。1913年至1941年间,孟禄曾十余次来华,与中国教育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1921年9月5日至1922年1月7日,应中国实际教育调查社(1921年8月主要由黄炎培、张謇、梁启超、张伯苓、蒋梦麟等人发起成立的)之邀,共计四月之久的中国之行,足迹遍及9省18市,调查参观学校及教育机构200余处,发表演讲60余场。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建议在二方面:其一是主张职业学校与社会相联络乃解决中国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孟禄认为,中国实业教育还相当落后,而中国最需要的教育恰恰又是“谋生产的教育,为生活的教育”。所以,他将在中国发展职业教育视为解决将来中国经济问题的一种良好方法;其二是增加中学职业课程,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0世纪20年代初,孟禄的中国教育调查乃近代中美教育交流史上的一件盛事。在这次教育调查中,孟禄以科学的眼光对中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地给予了批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对指导当时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确立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③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工作推动了职业教育制度的建设。该社1921年12月成立,内设各专门委员会,黄炎培任职业教育委员会主任。
2、《学校系统改革案》的颁布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①1922年11月1日,北洋政府的“大总统令”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亦称新学制)。它第一次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上的法律地位。该改革案规定职业教育共有六种形式:小学校高年级的职业预备教育,初级中学兼设的职业科,高级中学兼设的职业科,职业学校,大学及专门学校附设的职业专修科,以及补习学校的职业科。
经过民初近十年教育界、实业界众多人士的努力,职业教育终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取得了法律上的地位。
②职业教育的发展
“新学制”颁布后,各省市按要求,采取各种措施加大了职业教育的力度。根据中华职业教育社1925年的统计,全国职业教育机构已达1548所。其中职业学校(甲乙两种实业学校)1006所,湖南的职教机构107所。但由于后续经费支持缺乏,很快又萎缩了,1931年,全国职业学校266所,学生40393人;1932年为265所,学生38015人,可见是逐年下降。
为加强职业教育,1932年12月到1933年9月,国民政府公布《职业学校法》、教育部制定《职业学校规程》、《职业教育设施原则及标准》、《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标准》。由于经济的不发达,社会不稳定,这些法律法规并没得认真的执行,一直到1949年,中国职业教育均是在艰难前行!
二、中国大陆(1995~2013)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求与规划
(一)中国大陆(1995?2013)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与成长期中的问题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从1995年深圳职院创办到2011年7月止,根据《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技师年度报告》显示:全国高职院校达1276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0%,在校学生总数达960万人,2011届高职毕业生达329万人,占当年国内高校毕业生总数的49.8%,2011年招生达325万人,占高校招生总数的47.7%。高职办学招生规模占据我国大陆地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发展速度如此之快,其发展规模如此之大,在我国职教史未曾有过,在世界职教史上也是一个大大的奇迹,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更需要我们回顾与反思。
1、中国大陆高职教育高速发展的中国特色
①政府推动,市场调节。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通过现有的职工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 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法律地位,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显示了中央政府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决心与力量。由此才形成了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高职办学格局。
②政策引导,方针明确。
自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5年,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13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把职业教育作为本届政府工作重点之一。我想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在如此短的期间内,以如此连续、科学、明确地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类教育的发展。正因如此,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如此快速规模化地、科学健康地发展。
③项目带动,骨干示范。
自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颁行以来,中央政府、省级地方政府分别实施了国家级、省级示范骨干院校项目,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特色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项目建设、国家和省级的技能大赛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有力地引导与推动了高职院校由规模发展型转向了内涵建设全面提升质量型的健康轨道。
④政府统筹,入学形式多样化。
随着《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13年6月的正式出台,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将呈现六种形式:一是以高考为基础的;二是示范职院单独招生的;三是以农林、水利、地矿等特别专业招生依高中毕业成绩入学;四是中职对口升高职的;五是以中高职贯通招生的,以艺术、体育、护理、学前教育以及技术含量高、培养周期长的专业为主;六是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
⑤政府监督、质量评价社会化与常态化。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2011年由全国高职高专院校长联席会议决定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年度调查与评估,已分别于2012年7月12日、2013年7月16日发布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这是高职院校办学者、管理者与教学者梳理过去、厘清现状、展望未来的一种努力与尝试。这两份报告结合高职院校的大量实例与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呈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快速发展的13年后的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报告显示了中国高等职业具有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2、中国大陆高职教育高速发展所取得成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规模,其本身就是一个了不得的奇迹,当然是一个硕大的成果;然而,我们静下来,再仔细回味一下就会发现它还有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
①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继而普及化进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与重要的推动力量。有调查显示:88.1%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并且已连续三届稳定在这一比例。依此,近三年高等职业教育为全国近850万家庭实现了高等教育学历“零”的突破,实现了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有着巨大的意义。
②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在家门口上大学”、体现教育公平价值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据调查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中,12.7%来自贫困地区,22.2%来自西部地区,16.2%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以上三类高职毕业生23%在本市入学,83%在本省入学,而66.1%的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这无疑有利于老、少、边、贫地区适龄学生入学,降低其学习成本,对教育公平的实现,对扶贫帮困的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③高等职业教育正在逐渐成为服务与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三农”、给力中小企业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全国共有涉农高职院校343所,其中涉农业类专业点达到1042个,在校生近70万人。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60%,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30%。这些高职人才将是区域(尤其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④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工资连续上升,高等职业教育是增进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有力促进者。
据2012、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2011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达89.6%,半年就业后平均月收入2482元;2012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90.4%,半年后的月收入达2731元;毕业三年后收入倍增。2012年,被调查的2009届高职毕业生,月收入4160元,比毕业半年时的月收入增加了2270元,涨幅为120%,整体上在毕业三年后实现了收入倍增。
⑤高职学生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度和对高职教育的认同度持续提升。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质量年度报告显示:9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价值观得到提升,体现出乐观、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对母校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对教学满意度为81%,对学生工作的满意度为75%,对生活服务的满意度为75%。
3、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伴生有成长期的诸多不足和问题。
①高等职业教育立法与执法远远落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实践。现行的《职业教育法》中对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学校和公民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或缺乏或不具体或不明确,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稳健发展的法制体系尚未建成,需要加大研究及立法的力度。
②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带来各高职院校与高职教育的发展不平衡。由于实行谁举办谁投入的原则,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普遍落后于东部地区,应该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规定办学主体和投入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
③高等职业教育尚未普遍、真正地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与高职院校尚未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高职教育显得形单影孤,并不能表现出有效的影响力。
④中高职之间、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大学之间、普通高中与高职之间缺乏交流与协调的管道与机制,致使相互之间不能协同发展,造成教育上的重复与浪费,不利于高端技能人才的有效成长。
⑤相当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尤以中西部地区为显)仍处在以生源求财源、以求生存的艰难阶段。受条件的制约,缺乏按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要求,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与热情,以致“双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大班(150~200人)教学普通,实践教学难以到位,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不能有效形成,最后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问题。这些学校办学经费学生学费占据60%以上,而发达国家(像美国社区学社,学生学费只占16%左右)。
⑥随着招生入学形式的多样化,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张,“90”后农村留守儿童、独生子女成为了高职院校绝对的学生主体群。在规模发展的条件下,我们还难得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对待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青年或是青少年人;对这样的群体、个体还缺乏必要的、深入的研究,以致使我们仍然以过去老的管理、教学模式与习惯对待他(她)们,缺乏有效的沟通、教育与管理手段。
(二)中国大陆(2009~201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探求与规划
1、背景:一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上述诸多问题;二是当今世界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深入推进,人才和创新成为国力竞争的决胜要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欧等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实体经济的价值,提出“再工业化”,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国民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临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因此,中国“经济升级”和“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而中国“职业教育提质升级”又必须基于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与良好运行。
2、路线:基于这个背景,教育部提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制定了从2009??2011年分三步走的行动计划。2009年梳理问题,理清思路;2010年由问题入手,采取行动;2011年大胆探索,建设体系。2012年初步形成架构,目标定在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在2011年列入了国家专项规划。
3、基本内容与原则(依据鲁昕部长多次讲话和教育部相关文件概括而成,作参考)
①原则:A.现存高职院校不升格,有条件的地方大学转为技术大学(发展技术学士、技术硕士)。
B.需求: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建。
C.服务:服务于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于经济、文化、社会发展。
D.高质高标:“中国特色、世界水准”。
②基本内容:A.协调与明确各级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职业院校的责权关系。
B.协调中高职共同发展,职业教育成类型建设。
C.鼓励条件较成熟地方先行先试。
D.建立保障制度体系(上升为政策,固化为法律)。
三、借鉴美国社区学院建设经验,展望高职教育的未来。
(一)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学院
1、奥巴马参观社区学院
2、奥巴马政府将推出一个10年教育计划,向社区学院增加120亿美元的办学经费,使它们能够到2020年前,为美国多培养500万有技能的毕业生,提高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部长阿恩?邓肯说:“办好两年制大学,是使美国重新站起来的关键。”
(二)美国社区学院概要
1、产生与发展的背景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历经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级经济大国与军事大国。1896年美国社区学院的前身初级学院(Junior College)建立。1947年美国总统高等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应扩大原初级学院,加强初级学院(特别是公立初级学院)与当地的联系,使其更好地为所在社区的全体居民服务,并用“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的名称来表达这种新型的、面向社区的、综合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建议。由于这一提议符合社会的要求,美国各州在很短的时期内纷纷把“初级学院”改为“社区学院”,使社区学院与其教育职能更相符。
2、办学规模与布局
美国现有50个州,社区学院一般设在州及州以下的县或镇,大约每40公里的范围就设置一所社区学院。全美现有社区学院总数1186所,其中公立的986所,私立的171所,部落的29所。学生总数(2012年5月止)1160万人,占全美大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四年制以上大学学生人数1015万人)。
3、办学理念、办学层次、学制、学生岁龄段
①办学理念:全方位开放为社区服务
②办学层次:副学士学位的学历教育(二年制)
非学历的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
③学制与双学分学籍制度:全日制:40%±
非全日制:60%±(晚、周末、托儿所、供应盒饭)
④学生年龄段
A.21岁或以下:43%
B.22??39岁:42%
C.40岁以上:15%
4、社区学院的职能
①职业教育(为主)
②转学教育
③社区教育
职业教育:
A.覆盖的专业领域较广,每个社区学院一般均有100多专业项目。
B.二年制职业教育毕业获副学士学位。
C.二年制职业教育后可通过考核达标转升四年制大学或学院,学分认可,可免修。
D.合同培训,非学历教育。可获相应培训证书。
转学教育:是社区学院最初的功能,主要是学修四年制大学的第一、二年级的基础课或通识课程,修学二年后毕业可获副学士学位,通过大学考核达标可转升大学,承认社区学院二年所修学分。
社区教育:
A.包括提供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服务教育。
B.成人教育主要是为缺乏基本文化技能且在就业市场上处境不利的成年人实施的教育。
C.继续教育关注的问题具广泛性,儿童看护,老年人服务,读书能力,社区经济发展,滥用资源,健康。接受的对象为:老年人、退休人员、新移民、失业工人、辍学儿童、接受公共救济人士、服刑人员等。
D.补偿教育也称为补救与发展教育(Compensatory and Development),主要是文化素养课程。
总之:社区教育职能在美国1990年以来,不断扩张,它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密切联系,因此,也被当地社区居民称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学院”。其扩大的服务功能表现在:
a.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一是直接参与企业运作,主要是咨询和培训,采用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了解新的条例和规定,企业策划;二是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软硬环境进行评估和审查,并公布;三是直接参与地方经济规划。
b.合同培训。(任何时间、任何地方,有足够的人需要)
c.成人教育。一般为非学位教育形式。
5、社区学院的组织、教师、财政
①组织机构:董事会:一般12人,9名由州长任命,其余3人为学院教师、职员、学生代表。9名董事会均属志愿者,无报酬,来自社区的各行业。董事会的职责:一是聘用院长;二是决定学院的发展规划,交由院长执行;三是每月召开一次董事会,听院长报告工作,学院各部门主管人员都要列席会议。
院长:一是执行董事会通过的规划;二是聘用教师;三是开展日常工作;四是筹资。
②教师:分专职与兼职,约1:2的比例。
③财政来源:
A.学生学杂费:约占17%(二年制学生学费低于四年制大学学生学费一半还多)
B.联邦政府资助:15%±
C.州政府资助:40%±
D.地方政府(市、县):20%±
E.私人捐赠:8%±
6、社区学院与行业企业的关系融洽
7、法律保障
①1990年,联邦政府颁布《卡尔?D?珀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Ⅱ》,规定对开发技术预科课程、整合学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方案、增加与工作相关经验和课程方案给予资助,授权联邦政府每年向州和地方培训计划投资16亿美元,要求专科层次的院校和中学职业教育在课程上衔接起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等。
②1994年,联邦政府颁布《2000年目标法案》和《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案》,强调了所有高中生要具有更高的学术和技术技能水平并融合到高中后教育机构中去。
③1998年,《卡尔?D?珀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案Ⅲ》颁布,重新界定了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关系,支持社区学院课程变革。
④1998年,《劳工投资法》,法案的目标是整合就业与培训体系,更好地为劳资双方服务。社区学院通过提供培训服务获得拨款。
⑤有关社区服务教育方面有《1990年国家与社区服务法案》、《1993年国家和社区服务责任法案》,通过资助诸如“美国化公司、学习和服务美国”等项目,向公众灌输社区教育和服务的思想,强调将学生的社区服务、自愿主义和服务性学习有机地结合在课程中。
(三)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理念及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法值得高职院校学习,应该会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参照体。
未来的趋势主要有:
1、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被政府越来越重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法律保障体系也将会不断完善。
A.职业教育类型的确认
B.各方力量整合后权利义务的确认
2、地方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仍然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其地位和作用还会得到加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政策与财政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WTO原则的有效利用)。
3、高职院校的布局也许会有所调整,使之趋于更符合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4、高职院校将姓“社”,其服务的理念是“社区为中心”,其服务的功能将会朝着更开放、更多样、更灵活、更便利、更扩大、更综合地为当地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模式发展。
5、中高职、高职与应用(或技术)大学的课程衔接与学分互认将是一次具体而艰巨的工程,但又将必然进行。
6、社区服务是我们将要更着力抓的一个重要的领域:职业培训、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公民教育乃至服务性领域在现有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拓展与加强。
7、加强与社区各种力量合作是必然之路(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及民间力量等)。
8、必将置身于国际背景下理解和改革职业教育。
结束语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主导着教育规律。教育结构不是由教育自身决定的,而是决定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升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反过来,如果没有教育的支撑,也不可能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有核心竞争力。”(2011.10.13鲁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
■职业教育的发展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决定
■职业教育有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职业教育要不断改革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职业教育充满了机遇与挑战,道路曲折,前途光明。